半岛APP英文金融论文通用六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势所必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要逐步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加快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是,上海与纽约、伦敦等西方金融中心难以抗衡,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因此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势所必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要逐步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加快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是,上海与纽约、伦敦等西方金融中心难以抗衡,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继续培育金融市场要素、完善配套制度环境建设与培养战略性金融人才,上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金融人才具备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就能够快速获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待同样知识的不同理念,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接受信息,获得英美等先进国家金融学科和实践方面的前沿知识。由此可见,金融业的开放对金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其掌握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掌握对外沟通交流的能力。金融专业英语作为金融专业的专门用途语言对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对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主要通过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或资料掌握专业有关的词汇,因为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在专业词汇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如position在基础英语中是“地位”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头寸”的意思;future在基础英语中是“未来”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期货”的意思;interest在基础英语中是“兴趣”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利息”的意思;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求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相关的资料是学习专业英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其他能力拓展的基础。但在当今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更重要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金融专业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与金融有关业务的综合能力,因此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应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听、说能力,以及处理相关业务(如金融往来函电和报文)的写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关专业文献中涉及的词汇、语法进行讲解,侧重于学生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哑巴”英语人才,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很难用英语进行灵活地沟通交流,不能适应适应开放金融环境对金融人才的能力的需求。为适应新环境对金融人才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文中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保持与基础英语的延续性,适当增加金融专业英语的课时。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英语学习在大一、大二就完成,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才开设金融专业英语课程,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脱节。此外,金融专业英语的课时相对较少,一般为40学时左右,这使教师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时间在专业词汇、语法的讲解上,较少有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因此,建议在基础英语学习完成后,就开始金融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在大三至大四上学期各学期都开设金融专业英语课程,当然各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大三上学期可以进行基础词汇的学习和阅读的训练,大三下学期可以进行听说的训练,大四上学期主要进行金融业务相关实践和综合能力训练。其次,应加强金融专业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各高校在专业英语的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基础教学英语教师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学,这些教师英语基础较好,口语交流能力也较强,但缺乏金融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讲解时不能深入,也难以对学科的前沿知识进行介绍;另一类是由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专业课老师担任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这些教师对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前沿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口语交流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师进行培训。如果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基础英语教师,则应专门对其进行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基础英语教师到金融机构学习实践。如果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主要由金融专业相关老师担任,则应对其进行口语能力的培训,为其出国交流提供机会,提高其沟通交流的能力。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其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在金融专业英语“读”和“译”方面存在的障碍较少,学生所欠缺的主要是“听”“说”“写”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学完金融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语法,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在后续的专业英语学习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听、说和写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在对英语专业知识进行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听、说、读、写的情境训练来培养学生金融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法中,每堂课由教师设计金融专业英语的某个主题,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主题的内容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围绕主题用英语口语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个主题进行场景模拟,如可以用英语模拟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保险从业人员如何向客户推销产品等,这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高美(2009年)通过对南湖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情境教学实验表明情境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金融专业双语课程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决定的。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金融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金融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方式,能够应付正常金融业务的需要;(2)使学生具备熟练阅读英文金融文献及材料的能力,能够查阅大量的英文文献;(3)使学生具备运用英文表达与金融实务及理论,能够用英文进行金融现象的分析。

  根据大多数高校的双语教学的要求,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有以下的教学要求:(1)采用英文教材,包括国外版本或国内版本的英语教材;(2)除对基本原理进行说明时,在必要情况下用汉语解释以外,课堂上基本使用英语;(3)课内有足够的课堂讨论,课外必须大量阅读相关的英文报刊和书籍;(4)进行简单的英文论文写作。

  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即教师对该课程的定位不当,以及同学们的接受能力有限。首先,从教师角度看,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通过金融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将金融专业双语课程看作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没有真正意识到这门课对学生的重要性,结果导致了教师讲解过多,学生缺乏足够的训练,技能也得不到提高。

  其次,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是导致英语能力无法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长期以来教学体制没有变革,除外语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于以中文进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而英语课完全不涉及专业知识。因此,学生们难以适应以英语为工具学习金融知识、分析金融问题的局面,部分学生甚至主动放弃,导致了他们完全不能适应金融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中,英语环境的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良好的英语环境,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将金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基本技能(包括英语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常常导致老师读书时用英语,讲解时用汉语。同样,缺乏英语环境不仅使学生缺乏运用英语分析金融问题的机会,还会使学生失去初学该课程的兴趣。

  英语环境的缺乏与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对英语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师上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快掌握尽可能多的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以汉语为教学语言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能够更快地让学生理解不同英语词汇之间的区别。同样,对学生来说,先将英语中的一些用法用汉语记住,在考试或做题目时具体运用到语言环境中去,这种做法比通过英语进行记忆要方便得多。但是,长此以往,老师所教的以及学生所学的都是一些用于考试的英语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英语。这些学生即使英语考试成绩很好,也很难用英语进行交流,习惯于这种学习氛围的大学生就不习惯于同会讲汉语的金融专业双语课程老师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在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中,学生难以开口,英语氛围就无法形成。

  过于强调学生金融知识的提高,使金融专业双语课程蜕化为使用英语教材、以翻译为主的金融课,学生的英语与金融仍然脱节金融专业双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既不是单纯的英语课,也不是纯粹的金融课程。它要求教师能够将英语与金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分析金融问题,并通过英文资料接触到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

  导致英语与金融相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师资方面的原因。当前大多数金融专业双语课程要么是英语专业教师承担,要么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金融专业老师承担。英语专业教师承担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时,由于他们对金融理论与实践了解得不多,往往偏重于英语交流技能的培养,与金融专业有明显的脱节。学生们认为这门课程是大学英语的翻版,学习热情会逐渐下降。金融专业老师承担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时,由于他们缺乏专门学习英语的经历,往往“假设”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不需要专门强调英语的学习,只要介绍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无法达到这个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就逐渐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金融英语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英文水平要求都比较高,但目前大部分院校中金融英语的授课老师要么是缺少专业金融知识的熏陶,没有接触过金融涉外实务,要么是英语水平不太高,特别是听说能力有欠缺,很少有教师能做到两者兼优[1]。

  3.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阅读英文的能力要优于其他方面,因此阅读不需在课上占用太多时间去训练。老师可利用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方式来督促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练习。比如教师可布置一些财经报道、金融学术文献资料等的阅读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定期不定期对阅读过程中普遍存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讲解即可。

  4.写作方面。金融英语课程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大学公共英语中的侧重点不同。大学公共英语写作主要锻炼学生的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而金融英语则偏重学生对金融相关文书和专业术语的掌握情况[3]。例如,为不断充实学生金融英文术语的词汇量,可鼓励学生在阅读财经报道、金融学术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论和见解,每次练习200~300词即可。

  在外文原版教材、国内教材以及外文文献资料三种教材类型中,应首选外文原版教材以及外文文献资料作为教学用书,而国内教材可作为教学的辅助用书。由于外文原版教材不适宜全部用于教学过程,教师可根据课时量、学生接受情况等选取其中几个章节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其余部分则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课下阅读。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同时,教师再选取若干篇经典金融学术文献作为辅助教材,提前布置学生阅读,然后在课上就文献中的重点术语或者金融理论进行集中讲解,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时间利用效率也比较高。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倡地方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并指出应在国贸、金融等六个涉外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国贸专业本身具有外向性、国际性的特点,各高校在其专业课程已普遍设置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翻译、专业英语口语等专业英语课程,但这些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所谓双语教学,应是教师以双语进行语言课程以外的某些公共课和专业课教授的教学模式。

  我国重点高校师资力量强,学生基础好,已率先在国贸专业大力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但地方院校还未系统开展。国际金融是国贸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而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涉外性,适合作为国贸专业双语课程。为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跟上全球化步伐,培养具有英语专业操作及交流能力的优秀国贸专业人才,地方院校也开始实行双语教学。湖南文理学院就于2009年在国贸专业试行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有很多授课体会。地方院校国贸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改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目前许多高校在双语课程目标定位上存在误区,没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不明确该重专业还是重英语,以为课堂上用了英语就是双语课,导致地方高校在开展双语课时语言使用混乱。有的双语课完全用英文教学,完全不添加中文讲解,不顾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不高,甚至打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有的双语课则是先用英文讲述,再用中文讲述一遍,把双语课变成了翻译课,专业英语及中文专业内容均无法深入。有的双语课则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只提及概念性、专业性英语词语,课堂上学生仅学习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涉及很少,导致专业英语方面得不到有效提高。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语言使用难以兼顾各学生群体等问题又加剧了这种混乱局面。各地方高校在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时也不例外,对于英语与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孰重孰轻,普遍没有清晰的定位及教学观念,课堂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合理安排,导致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欠佳。

  教师双语水平的良莠不齐,直接导致不同的授课水平和学习效果。合格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师能够正确教授,自如表达,授课流畅,让学生也感觉如沐春风,这样的教师能激励学生以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双语学习困难,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相关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相反,有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课堂上只对个别重要专业名词做英文标注简单介绍,不使用英语阐述,使双语课流于形式,失去意义。有的双语教师硬着头皮,用蹩脚英文讲授,则易使学生满意度低,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对于双语课而言,合格的双语教师是成功关键。国际金融双语授课对教师有着苛刻要求,既要精通国际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阅读、学习、研究英文原版教材、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准,在满足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更困难的还在于要能将国际金融专业知识与英语相融合,在授课中运用英语思维、自如表达、标准发音、传授专业知识,这要求教师要有国际金融专业及专业英语素养和熟练度。本土金融专业硕士、博士,金融专业能力强、英语基础较扎实,而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较差,普遍难以达到英文授课水准;英语教师英语能力强而专业知识几乎一窍不通。因而没有在英语国家语言环境中长期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难以同时达到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对于专业和语言这两方面的要求。而能够达到此要求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师在重点高校尚且为数不多,在地方院校则是少之又少。

  首先,一门合格的双语课需要教师付出极多心血,相对于常规专业课,双语课要求的专业及英语的修养更高,国际金融双语教师需要作出很多隐性的付出。授课教师需要长期坚持积累以具备合格条件,备课时又需深入研究中英文教材及金融前沿英文文献,合理规划课堂内容并精心设计制作PPT,甚至亲自翻译准备中文预习材料及相关词汇表,耗用大量时间精力。授课时,需使用英文思维并进行中英文语言切换,脑力活动强度更高。而这些隐性工作付出往往不能等量体现在年度的绩效考核或工作量上,付出与收获不对等,打击了双语教师授课积极性。其次,对双语课时间精力的投入占用了课题及科研时间,影响双语教师评优评先,甚至影响评职称,使教师不愿承担国际金融双语课重担。再次,地方高校不重视双语教学,只在总结汇报或教学评估是才提及重视双语课也易使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积极性受挫。

  国际金融原版教材和本土教材各有其优缺点,任课教师难以选择。本土双语教材编写从国内教学大纲要求出发,编写思路较亲切,难度不大,但语言语法正确而表述欠纯正,且本土国际金融双语教材相对匮乏。原版教材内容相对丰富、经典、信息量大、刷新速度快、时代感强,采用原版教材能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金融英语,保证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然而原版教材并非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做的,其内容未按国内课程教学大纲开展,存在脱节的问题,其中对于中国相关内容的介绍很有限,解释不充足,完全采用原版教材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非英语母语国家,语言环境的缺失是中国人学习外语难以具备的先天条件。我国学生接触英语课程从小学阶段才开始,并大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偏重读和写,一般不习惯使用英语思维。虽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开放程度较高,有一定数量的外籍人士工作、居住或旅游,其城市英语语言氛围相对内陆地区较浓厚,但大多数学生还是长期处在一个非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由于其所处城市相对闭塞,学生接触英语语言环境的机会更少。语言环境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影响英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对国际金融原版教材信息的清晰认识,造成学生在国际金融双语课上对课堂信息的转换障碍。

  国际金融双语课应定位为双语讲授的专业课。其性质应是专业课而不是外语课,学习专业知识仍是第一目标,而提高专业英语素养为第二目标。在国际金融双语课上,应坚持以英语作为主要知识传播载体,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为辅。在课堂上优先选择英语讲解阐述,对于重点难点可采取反复讲解和减慢语速的方法,在学生仍普遍不能理解时再使用中进一步讲解。另外,可将学生按英语水平分小班教学,方便教师因材施教,按不同英语层次选择不同英汉语言使用比例,降低课程开展难度。

  为保证国际金融双语课程质量,在授课前,应对拟授课教师进行资格审核。审核不能简单限制于金融专业水平和单纯英语功底考察上,而应建立一套双语教师资格评价体系,对教师的金融专业素养,英语思维、表达、研究及引导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资格审查合格的教师方可开展双语教学,以保证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质量。

  当前国贸专业就业形势紧迫,而专业英语水平是各外贸单位招聘考察的重点,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素养的直接有效办法,而双语教师对课程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双语师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培养出优秀国贸人才,提高就业率,各高校应重视双语师资问题,大幅增加对双语教学的投入,高校可从培养和引进两方面着手解决国际金融双语师资匮乏问题。

  在内部培养方面,地方高校可选拔一批有意向、有潜力从事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优秀青年金融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如送往双语课程开展较成功的重点高校听课进修、为其创造出国培训及交流机会等,提高其英语授课能力。地方院校也可考虑从英语教师入手,通过对英语教师进行系统的国际金融专业培养,使其具有国际金融专业基础。

  地方院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双语教师的辛勤付出获得等量回报,以提高双语教师积极性,保证双语课程的持续开展。首先可在中文专业课课时基础上双语课设置一个合理系数,实现多劳多得。另外,地方院校应制定相关奖励措施,对于课程开展良好的双语教师,应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予以倾斜,在出国访问深造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等,以保证双语教师利益,提高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积极性。

  教材选择也是决定双语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原版教材虽有与我国国情及教学大纲脱节的弊端,但语言纯正、内容经典是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原版教材应作为国际金融教材的首选。在选择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采取下列策略使其扬长避短:第一,兼顾我国教学大纲。原版教材相对发散,我国教学大纲的重点分散在原版教材各章节中,选择原版教材的同时,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调整原版教材授课先后顺序,依据大纲重点保留原版教材中的优质经典章节,做重点讲解,而对于脱离我国实际的部分章节可剔除或简单带过。第二,补充中国金融的相关内容。针对原版教材中有关中国金融市场、机构和管理部分的空白,教师可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予以补充,弥补其缺陷,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第三,国外有关国际金融的教材众多,应选择内容经典,语言难度适中教材,最好是有中文译本的原版教材,有针对中国国情的英文原版浓缩版本就更好了,以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一方面,地方院校可在校内创造语言环境,如开设英语角,安排专职英语、双语教师负责组织,以保持其持续有序进行,定期邀请外教加入并不定期安排活动增加其吸引力。另外,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正常学时之外,可安排专门的讨论课。双语任课老师提前给出讨论题目,将学生分组,请学生自行查阅英文资料,讨论课上由双语教师组织各组同学就相关论题进行英文发言及讨论,为学生创造专业英文讨论环境,提高金融专业英语阅读、理解、听力及表达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 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可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 问题,在一些高校学生害怕甚至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每门课程双语教学 存在的共同难点,许多学者已经发表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笔者在此文中赘述。本文 的目的在于从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找出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中特有的障 碍和难题,供同行借鉴。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是很多年以来,国际金融学只是国际贸易学的 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 60 年代前后,美国出版了几 本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国际金融学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1]。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设国际金融学,虽然历史不长,但不少学者积极撰写国际金融学教材, 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开设的国际金融学更成熟,通过引进原版教材, 西方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国内的任课老师耳目一新,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金融理 论。同时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内容要求师生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学到 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新问题。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学 习别人翻译的作品,翻译的作品除了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外,还可能因作者的表达而在一定程 度上偏离原文的含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亦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认识,中国学 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到了大学,许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这是因 为学生们一直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或者是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十年寒窗学英语,结果 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实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握英文这一交流工 具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传媒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 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所以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 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 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 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 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 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 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 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 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 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 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 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 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 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 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 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 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半岛APP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 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 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 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 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 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 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 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 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 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 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 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 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 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 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 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双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母语教学方法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双语教学增加 了教师表达和讲授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在实践中,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 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畏惧甚至反感双语教学,由此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在课堂上 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这不仅会冲淡教师上课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 讲授的难度也更高。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来看,主要有沉浸型、过渡型、翻译式、保持型、和 双重语言教学等模式[5],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该选择哪一种模式,也是任课教师困惑的难

  因为国际金融学的内容很多,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传授不同的教 学内容,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本土化,联系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国际收支状况、中国国际金 融市场的发展等实际,因为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在外国学者的著作中出现。笔者认为,对于 金融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讲授内容应该最深也最全面,不仅是理论还 是实务部分,要求都应该比其它专业高得多。对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 金融风险管理等难点,应深入讲授。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讲授的内容与国际 贸易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比如说为学生深入讲解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方面的 内容。 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可以将国际金融理论作为讲授的重 点。而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同学往往金融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计划中的国 际金融课时又比较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首先保证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的传授,然后再选择 比较容易又具趣味性的国际金融实务,比如外汇交易、套期保值等内容。

  外文教材有不少优点,但是外文教材缺乏对国内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阐述,同时外文教 材也缺乏丰富的教辅资料,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要参照国内的中文教材。笔者认为,对学生推 荐国内优秀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姜波克、陈雨露老师以及老一辈的国际金融专家陈彪如和 钱荣堃编写的教材都是非常严谨和漂亮的,符合我国国情,选择外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时, 不仅不能忘记这些教材,而且应该向学生推荐强调这些教材的优点。根据这些教材的体系, 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这样即便是英语水平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够从中文教材得到启发,有 助于自己理解外文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学的学生,可以为他们选择 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因为这 本教材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同时包含的国际贸易的内容。而对于金融专业的同学,可 以选择北京大学影印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由 Ephriaim Clark 著),这本教材既包含国际金 融理论,又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实务内容全面、语言表述深入浅出。但是这本教材在国外主要

  教学需要教方(教师)和学方(学生)的默契配合,再富有激情老师面对冷漠无互动的 学生也会变得沮丧。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见表 1),有些 学生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有些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误人子弟,各有各的理由。恰当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应采取不 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表 1 的数据显示,金融一班和金融三班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显然在这两个班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收效和学生的反馈也同样会存在差异。在实 践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打乱学生原有自然班的安排,按学生的意愿和四、六级的通过率对 学生进行分班,分层次授课。学生们被重新分为五个小班,将英语成绩最好的同学和喜欢英 语的同学划分到相同的班级,对他们采用过渡型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中英语表达可以达到80%以上。国际金融案例层出不穷,所以在方法上,尽量给这些英语好的学生安排课后案例 阅读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英语最差的学生,应耐心 鼓励他们,其实笔者始终认为,高校学生不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代表英语水平低,只 要持之以恒,他们也一样能够运用好英语。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采用双重语言教学模式, 同时采用两门语言,英语表达可减少到 30%左右,逐步将学生引入双语教学中来。对于外 语水平居中的学生,可以采用保持型模式,英语的表达在 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笔者 认为沉浸型和翻译式这两种模式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都不可取,前者对学生的要求太高, 后者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国际金融作为国际贸易活动的催化剂,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很多高校经济类专业都非常重视《国际金融》的课程建设。自2002年教育部将双语教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之后,2004年,教育部仍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评估方案》中规定,必须有10%以上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在全国很多高校都广泛开展起来。

  首先,实行双语教学是国际金融专业课自身特点的内在要求。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在国际间运动的一般规律,并讲述国际金融实务的基本操作方法。在理论上,我国的国际金融学科是在借鉴西方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移植性和国际性。许多理论观点和实际经验需要从国外引进,并不断更新,然后加以吸收和消化。在实务方面,国际金融的许多专业实践需要外语来操作,例如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贸实务等,掌握和熟练运用外语工具是进行实务操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中引入外语工具,就很难完成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实行双语教学是我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对外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在我国涉外经济中的地位尤为关键,因而对金融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金融业最需要的是既具备熟练的国际经贸金融实务操作技能,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以单纯母语(汉语)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外语(英语)工具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相对于单纯母语教学来说,双语教学无疑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艺术。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中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教师必须是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双合格教师。一方面,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熟悉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金融实务的操作。另一方面,作为双语课教师,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完全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运用外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表达和转述,与学生熟练地进行口语交流。实践证明,能够胜任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国际金融学科体系有较为深入全面的掌握;第二,专业英语词汇量丰富,表达能力强,具备英语思维方式;第三,英语发音纯正,听力良好,可以与学生有效进行外语互动交流。目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存在一方面的不足,完全合格的双语教师资源较为匮乏。

  要能够充分适应双语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课的前期基础知识和外语水平。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推行双语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但不能起到提升外语水平的效果,还会降低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甚至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英语基础较好的本科生,使用双语学习仍然有些吃力,对于原版教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无法与中文教材相比。因而,学生外语能力的良莠不齐是实行双语教学的另一大难点。

  《国际金融》是一门时代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国际金融的教材内容也不断更新。国内编写的教材往往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国内出版的欧美教材的中译本,也存在着晦涩难懂,未能充分再现原文意思甚至偏离原意等问题。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感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原版教材许多都非常具有人性化,往往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充分考虑了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习惯。例如,Daniels和Vanhoose的“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以及James和Baker的“International Finance-Management,Market,and Institutions”都是比较常见的国外原版教材,可以考虑使用。但是,国外原版教材也存在着与中国国情联系不紧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一般认为,在双语教学中没有必要采用“全外型”,即教学过程中完全使用外语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考虑到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应该使用“混合型”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中英文的授课比例。通过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可以大致了解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层次,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内容方面,总的思路是,对于比较简单的部分主要采用英语讲授,而对于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实务内容,应在采用英文的授课的同时,增加中文的解释。例如,在讲述有关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时,主要采取英语讲授,可以用到80%-100%;在讲授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衍生工具、国际金融政策、国际货币危机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等内容时,可以将英语讲授比例降到30%-50%,并且适当增加中文解释的比例。

  鉴于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应该注重教学师资的培训,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制定相关政策,如提高双语教学的定额学时的系数等,鼓励教师加强外语和专业课的自学和自修,以弥补自身的知识结构的缺陷。第二,投入人力和财力,直接从国内重点高校或国外高校引进专门人才,通过这些人才的带动效应,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第三,可聘请国外专家为国际金融专业课教师专门开设英语培训课,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或者组织相关教师轮流出国进修和深造。在国际金融双语课开课之前,应该经过严格的双语课试讲程序,邀请一些教师参加听课,通过打分、鉴定和认可,确保主讲教师是可以胜任双语教学的合格师资。

  国外原版教材具有理论水平扎实,抓住时代前沿的优点,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在教材的选择中,首先应注重选择比较有影响力的教材,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状况;教材的难度不宜过大,应该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内容量也应该适中,要与授课学时相匹配;为加强针对性,可以在使用原版教材的同时,补充有关中国的金融行业和学术界的相关知识动态,编写一些实用的教辅资料;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的价格往往较高,学生难以负担,应该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教材,也可以加强二手原版教材的流转使用率,建立原版教材的二手市场。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课前交流和课后辅导。在每一次课结束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英文课程提纲,或者将其挂在校园网上,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以便提前预习。课程提纲中应包括参考书目、课程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程作业等内容。在课后,教师和学校相关人员可以带领学生到涉外金融机构进行参观或实习,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同时与学生及时沟通,通过发邮件等方式,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灵活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双语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的单向灌输方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发言和讨论,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话题,通过搜集专著、期刊、网络、报刊中的相关内容,制作PPT文件,在上课时,由各组选派代表为同学们进行PPT讲解和展示,然后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增加课堂提问,充分发起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和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就国际金融中的某些热点问题,如“人民币升值利大还是弊大”为话题,举行课堂辩论赛。正方和反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进行阐述、辩论和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还可以就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问题开展演讲比赛等。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仅注重期末考核,创新改革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考勤、课堂积极性、作业等,小组展示和讨论也是平时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评分过程中,既要看重过程,也要看重结果,依据态度和成绩两方面进行评分。在期末试卷的设计中,应采取全英文形式,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不断加深,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国际金融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特点的内在体现。本文研究了推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和阐述,然后提出了相关的创新改革建议。通过合理安排中英文授课比例,注重教学师资的培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改革考核方式等途径,提升国际金融双语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具备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基础和较高外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