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APP新财观 “资管一哥”易主银行理财PK公募基金进入下半场?
发布时间:2023-09-18
 理财市场规模为25.34万亿元,较2022年底的27.65万亿缩减了2.31万亿;而同期,中基协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公募存续规模为27.69万亿元,从2022年底的26.03万亿上涨了1.66万亿。这一升一降,使理财规模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见图1)。回望公开数据起始统计的2014年,公募基金的年末规模尚不到5万亿,仅相当于彼时银行理财的三分之一,不禁让人唏嘘。一时间,市场上小作文频发,纷纷感叹

  理财市场规模为25.34万亿元,较2022年底的27.65万亿缩减了2.31万亿;而同期,中基协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公募存续规模为27.69万亿元,从2022年底的26.03万亿上涨了1.66万亿。这一升一降,使理财规模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见图1)。回望公开数据起始统计的2014年,公募基金的年末规模尚不到5万亿,仅相当于彼时银行理财的三分之一,不禁让人唏嘘。一时间,市场上小作文频发,纷纷感叹“资管一哥”易主,银行理财被公募基金赶下神坛。

  (数据来源:Wind、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23年数据截至6月末)

  得益于互联网渠道的高速发展,公募基金在存量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拆解其产品结构会发现,截至2023年6月末,仅货币市场基金这一品类就占到了11.48万亿元的规模(占比超40%),较去年同期上涨近10%。而银行理财受限于现金管理产品新规,规模收缩。截至今年6月末,现金管理产品存续规模仅7.21万亿元,同比下降近15%。如剔除货币基金和现金理财,银行理财的产品规模仍比公募基金高出近2万亿元。进一步拆解投资者结构,公募基金市场近半的规模为机构投资者所持有;而银行理财的规模中,个人投资者保有占比高达90%。仅考量个人投资者持有金额的线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约23万亿元,而公募基金市场约为15万亿元,显著低于银行理财。

  因此,从居民财富管理的视角看,银行理财依然站在市场C位,还是名副其实的“资管一哥”。其实对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在规模上竞争谁是“一哥”并不重要。真正从投资者利益出发、切实帮老百姓赚到钱,才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资管新规实施以后,银行理财去资金池、破刚兑、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阵痛,期间又受到市场影响,在2022年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破净赎回潮,投资者体验不甚理想。随着转型期走到尾声、行业竞争加剧,当初被寄予厚望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更应好好思考,未来的路究竟要怎样走。

  关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定位问题,作者曾表达过观点:由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脱身于各家银行原有的资产管理部,继承了母行的渠道资源和禀赋优势,与C端客户离得近,天然对负债端的客户群体有较为清晰深刻的理解,这是他们区别于其它资管机构最大的优势所在。所以对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双轮驱动或许是未来发展方向的最优解,应把成为“离最近的资管机构”作为战略定位和目标。站在当下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考虑在以下方面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市场化运营公募基金是借鉴海外共同基金模式设立的市场化公司,从出生时就具备较成熟的运作机制,又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善的治理制度。股东方、董事会、经营层等各司其职,有机配合,运作效率较高。相比之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和母行之间羁绊较深,银行既是股东爸爸,又是渠道甲方,所以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运作干预较多。整体来看,受制于母行影响力,银行理财子公司行业规范度尚浅,市场化程度较低,自身独立性欠佳,公司治理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应探索独立化运作的发展道路,不光在财务报表上从母行分离,更要在治理机制上对标优秀的公募基金公司,更市场化运营,这样才能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资管圈中站稳脚跟。

  善用优势资产和委外FOF打造绝对收益策略产品,银行理财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及对波动的承受能力普遍较低,产品净值波动大了就容易追涨杀跌,导致盈利不佳。图2、银行理财风险等级分布

  所以作为“离最近的资管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应更强化在绝对收益策略上的优势,不断做深做透,为客户提供收益体验更好的产品。从投资范围上看,银行理财除了可投资现金及存款、标准化债券和股票、公募基金外,还可配置非标债权、未上市公司股权、各类资管计划等特殊资产,而这类稀缺资源是公募基金无法投配的,无疑是银行理财在资产端独有的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应积极发掘优质非标资产、量化中性资管计划、期权挂钩收益凭证等标的,以此平滑产品净值走势,并打造“结构性理财”等差异化优势显著的产品,力争为投资者创造“稳稳的幸福”。在持仓结构中,固收类资产历来是银行理财最侧重的投资标的。截至今年6月末,仅债券这一资产品类就占据了银行理财底层配置的半壁江山。

  但长远来看,随着存款和债券利率的进一步下行,以及非标债权的持续压降,固收类资产的锚定收益率将越来越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预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权益类资产无疑是最具想象空间的投配方向。然而,相比于公募基金数十年在权益领域的耕耘,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投研机制和实力、卖方资源支持、人才考核激励、系统化运作等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善,并且股票资产的高波动特性不符合大多数理财客群的风险偏好。因此与其从零开始打造权益直投队伍,银行理财子公司不如通过委外、FOF等形式与公募基金合作,拓展权益投配方案。通过底层标的的多元化配置,进一步分散风险,匹配银行理财客群的需求。

  发力解决方案型产品,积极开拓投顾业务,以顾带募基金基于其投资属性,大都定位相对收益策略,以跑赢业绩基准指数为目标。产品不直接关注客户收益,更接近纯粹的投资工具,不细化使用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工具型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基于银行客群特点,通常定位绝对收益策略,以达到某个既定收益率为目标(即常见的数字型业绩基准)。这种以客户收益为出发点的产品,我们可以称之为“解决方案型产品”。解决方案是基于不同需求定制的投资工具和服务的组合。就好比看病时,公募基金相当于一款款对症的药,而银行理财是医生开具的写明药单和用量的处方。银行理财子公司因与母行间的紧密纽带和渊源,天生拥有其它资管机构无法比拟的资源禀赋。而银行又是市场上规模最大的财富管理机构,所以银行理财子公司是最适合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的专业机构。其实“银行理财”这个名称取得很妙,一语道破行业定位。“理财”者,顾名思义要为百姓管理好财富,比“基金”单纯做好产品的目标更进一步。

  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司更应成为大财富管理行业中把“为投资者赚钱”作为第一目标的探路人。当前受限于监管要求,仅部分公募基金公司可开展投顾业务,但我们相信,投顾牌照的广泛化是大势所趋,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这一领域很有机会大放异彩。业内常说,投顾其实是“三分投七分顾”,这恰恰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解决方案的定位不谋而合。解决方案=产品+服务,产品是要“投”好,服务是要“顾”好,以“顾”带“投”。无论建议型投顾还是管理型投顾,核心要义都是以财富管理引领资产管理。关注各年龄、各圈层客户的诉求,切实从投资者利益出发,通过专业的顾问服务引导客户建立合理的收益预期,并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投资决策,避免频繁交易、追涨杀跌,进而愿意将投资这项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机构和人来做,这才是财富管理的理想形态。如果说公募基金的优势在投研,那么银行理财的优势就在投顾。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充分结合母行的渠道资源,大力推进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工作,和银行端携手积极发力投顾业务,真正为守护投资者的钱袋子出谋划策。

  无需过度关注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谁是“资管一哥”这个问题。两者都是大资管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在资源禀赋、客群基础、风格偏好、定位方向上不尽相同。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完全可以优势互补、有机竞合,共同引领行业格局,实现共赢局面。站在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角度,在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基础上,可尝试定位于“离老百姓最近的资管机构”,努力做好居民理财的投资顾问,推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双轮驱动。在资产端,应针对客户需求,发挥差异化优势来设计和管理偏绝对收益策略的解决方案型产品。在资金端,应挑起大梁主动引领半岛APP资管行业向财富管理靠拢,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银行理财子公司要真正从投资者利益出发,以让客户赚到钱为核心目标,通过专业的投顾服务正向引导投资者预期和申赎行为,而非单纯追求自己的规模和收入。当老百姓实现财富增值的那天,相信规模和收入都是为投资者提供价值后的自然结果。商业回报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对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是难而正确的事。很难做到,但很有价值,很令人期待!(作者: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