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半岛APP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一文看懂
发布时间:2023-05-27
 半岛APP盘面上看,个股涨多跌少,超3000家公司上涨。板块上,煤炭,饮料,酒店餐饮与房地产开发板块领涨。从消息面上来看,  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关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推动经济复苏。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央行则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抑制市场需求,来为经济降温。  目前,按照易纲行长的说法,国内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货币政策

  半岛APP盘面上看,个股涨多跌少,超3000家公司上涨。板块上,煤炭,饮料,酒店餐饮与房地产开发板块领涨。从消息面上来看,

  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关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推动经济复苏。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央行则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抑制市场需求,来为经济降温。

  目前,按照易纲行长的说法,国内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大部分。

  在整个货币政策体系中,央行一般是先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最终目标),然后考虑自己能够做什么(货币政策工具),最后考虑怎么通过现有的政策工具去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当然,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实现,央行会根据国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设立相应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比如在数量型货币政策下,操作目标一般是基础货币;在价格型货币政策下,操作目标一般是短期利率。 中介目标则是离最终目标更近的一个指标,在数量型货币政策下,中介目标一般是货币供应量,体现为社会融资规模、M2等;在价格型货币政策下,中介目标则往往会是中长期利率,比如贷款利率等。

  简单来说,货币政策框架就是央行运用自己创建的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去实现自己事先规定好的操作目标,并借助现有的传导机制来实现最终目标的一个过程。

  目前,央行拥有了包括逆回购、MLF、TMLF、SLF、PSL等在内的繁多的货币政策工具,其既有数量型工具,也有价格型工具,既有总量型工具,也有结构型工具。在接下来,我们对其中比较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逐一进行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商业银行在获取存款后,央行出于防风险、控制信贷供应量等方面的考虑,会让商业银行按一定比例,将部分资金存在央行。因为全面降准的信号意义比较强,释放资金比较多,所以现在央行更常用的是定向降准。

  逆回购指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借出资金,并约定好日期将有价证券卖回给交易商的操作,期限一般是7、14、28天。目前,逆回购是央行调控短期流动性的主要政策工具。

  2014年央行设立的中期借贷便利,主要是向市场投放中长期资金,期限一般是3-12个月,交易对象主要是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TMLF与MLF最大的不同在于TMLF是定向投放的,是央行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引导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而专门设立的。同时,因为是定向支持政策,所以利率也会低一些。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随着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现在新增再贷款主要被用于促进信贷结构调整,逐渐成为央行定向支持三农、扶贫等领域的主要工具。再贴现则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

  常备借贷便利(SLF)主要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1-3个月的资金需求,操作对象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SLF可以认为是央行为金融机构提供的最后保障。当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借不到钱,或者借钱成本太高的时候,它们可以主动向央行申请SLF,通过抵押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的方式,从央行手里获取资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央行给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一般我们也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认为是利率走廊的下限,即市场利率不会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

  7,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

  这两项计划是在2020年6月,央行为了缓解疫情对实体企业的冲击,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而新设立的政策工具。

  除了上述几种货币政策之外,央行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政策工具,比如抵押补充贷款、央行票据互换、国库现金定存等等,这里便不赘述了。

  看完本文,是不是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有更多认识了?所以无需恐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论外围形势有多么严峻,相信中国能够走到今天,是有赖于诸多有识之士的随机应变,整个金融系统才平稳走到今天,相信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力,长期投资,做时间的朋友吧。

  风险提示: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